當前位置:首頁>新聞動態>行業動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如今,當“古城”迎來“新人”,當“老傳統”遇到“新舉措”,當“老記憶”邂逅“新鄉愁”,怎樣在生態文明視角下進行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如何平衡好保護與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巨大挑戰,也是值得我們總結、提煉,并進一步進行宣傳、推廣的話題。為此,本刊在新媒體端設立“保護與更新”專欄,邀請各界學者共同探討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更新相關話題,介紹案例、總結經驗、提煉建議,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1 為什么將蘇州古城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蘇州古城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豐富,園林景觀精美。從1982年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至今的四十年間,蘇州始終秉承“保護古城,發展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方針,構建了蘇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總體框架和體系,完好保存延續了古城傳統風貌與“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空間格局,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成功經驗。
今年是蘇州入選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蘇州作為全國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成立10周年,在此重要的歷史時刻,客觀分析診斷蘇州古城新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因地制宜提出蘇州古城保護與更新措施十分必要。
2 您認為現階段蘇州古城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有哪些?
在長期嚴格的保護控制和積極有效的疏解政策引導下,蘇州古城過多的人口得到有效疏解,古城容量得到良好控制,古城功能得到純化優化,居住生活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壓力有所緩解,旅游產業日漸興起,基礎設施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看到,現階段的蘇州古城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產業業態低端低效、人居環境品質欠佳、公共配套設施不足、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舉步維艱以及原有生活形態難以延續等等突出問題,這種現狀情況無疑反映目前的蘇州古城還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古城人口結構、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層次和整體活力亟待優化提升。
目前,我國已進入強調生態文明、文化自信、以人為本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為了深入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及《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等政策文件中關于保護與發展并舉、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優化開發強度的新精神,需要我們站在城市文明進步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對蘇州古城保護與更新進行全面系統研究,以能夠更好地加強古城的整體保護、有機更新與合理利用,促進古城空間環境品質和社會經濟活力的全面提升。
3 古城綜合容量的定義與理解分別是什么?
城市容量是城市在一定發展階段的合理發展限度,它不只是一個物理上的空間概念,而是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多因素在空間上的綜合反映。許多世界著名歷史城市如北京、南京、巴黎、羅馬、威尼斯、布魯日、斯特拉斯堡等,通過合理管控容量,實現了古城的整體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受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姑蘇分局委托,我們東南大學團隊開展的蘇州古城容量規劃研究,基于蘇州古城文化保護傳承、存量有機更新、人居環境改善和社會活力提升等多元目標,從歷史風貌、宜居環境、生活品質、經濟空間與旅游服務多個維度構建綜合容量模型評價體系,以人口容量、產業容量、旅游容量、空間形態容量為子容量,以用地更新潛力為基礎,以交通研究為支撐,對古城綜合容量模型進行了多方案比選和優化決策。
4 通過本次研究,您有哪些規劃建議?
依據新時期發展背景,扭轉以往偏重物質空間保護的規劃建設思路,通過綜合容量調控,充分協調古城整體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秉持“整體、系統、底線、精細”的核心思維,在整體保護的前提下,系統地進行內涵式有機更新和積極創造,切實提出古城容量精細管控策略和優化實施路徑,助力古城高質量、可持續與健康發展。
(1)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生活設施完善與全齡友好宜居社區營造
建立健全吸引高素質、年輕人口的鼓勵引導政策,逐步優化人口結構,精準化、特色化配建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全齡共享、代際融合的蘇式宜居社區。對直管公房傳統民居,進行適度人口疏解,在保護的前提下,推進傳統民居的更新修繕。對長期閑置的傳統民居,制定扶持政策,動員業主對私產進行租賃或出售;對產權復雜的傳統民居,由政府組織各利益相關者進行協商,明晰產權,激勵居民自主修繕,制定傳統民居以及小套型住宅收購收儲機制,活化利用改建為長租公寓或人才公寓,細化優化古城新增住宅產品類型,為年輕人、中高端收入人群、引進人才定向設計住宅產品,探索“眾創空間+創客公寓”的職住一體模式。
(2)活化利用文化遺產,推動產業升級優化與旅游高質量發展
以“文化、創新”為主線,以空間再生產為手段,推進文化科教產業載體建設,形成集聚化、特色化的發展格局。按照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原則,對老舊建筑進行功能性流轉、創意化改造,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建設文化展示、傳統居住、特色商業、休閑體驗等特定功能區;活化傳統街巷與古建老宅,在對傳統習俗與生活形態充分尊重的基礎上適當將傳統街巷沿街建筑底層破墻開店,騰退后的園林、古建老宅可適當轉化為社區居民日?;顒涌臻g,充分挖掘古城資源特色,加強古城文化遺產資源與特色商貿、產業的聯系,積極推動特色產業集聚和促進產業空間轉型。
(3)整治改善水陸空間,延續雙棋盤格局并營造人性化公共環境
延續古城“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傳統風貌,建設全民共享、分級分類的藍綠網絡,完善優化濱水空間體系,改造提升橋梁景觀,提升濱水空間品質,有序恢復重要歷史河道,增添歷史的厚重感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加強城市道路慢行道空間治理提升,打造連貫、舒適的慢行系統,提供優質、舒適的出行體驗。嚴格保護歷史街巷型公共空間格局,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新增改造街頭綠地和口袋公園,完善公共空間體系網絡。充分利用古城中老舊小區周邊、場地零碎的邊角閑置用地或者拆違遺留地,改造為各種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社區小型運動場所。
(4)構建公交導向復合交通,實現用地混合配置與立體集約發展
在公共活動場所、商業場所、醫院、居住區等重點片區內的軌道交通重點站,循序漸進打造“智慧交通微樞紐”。強化公共交通站點與慢行系統的無縫銜接,充分挖潛地上、地下空間,構建復合式立體交通網絡,利用道路、河道等地下空間,逐步構建地下步行網絡和地下道路網絡,步行網絡連接軌道交通站點與古城地標節點,緩解地面交通壓力。根據城市建設發展方向和公眾需求,采用“有條件可混合”的引導方式,在崗位密集的公共活動中心區、公共交通樞紐的高可達性區位等嘗試進行新型功能混合配置,有效減少通勤交通或形成節點效應。重點結合微樞紐,統籌相鄰地塊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打造多功能混合的交通綜合體。
(5)制定容積率管控政策,鼓勵推行多主體良性互動協調機制
制定整體容量分級分區管控政策和地塊容積率計算管理規定,制定各類用地容積率指標,對古城容量進行分級管控,規范建設項目的容積率計算標準。從整體利益和項目實施推動的角度出發,明確各主體職責,發揮政府、市場、社會與群眾的集體智慧,鼓勵“政府-設計單位-產權人”的良性互動,加強城市治理中的有效資源統籌和效益最大化。
總之,在古城綜合容量調控的總體思路引導下,通過蘇州古城的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讓這一杰出燦爛的世界文化遺產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和當代城鄉建設之中,使古城的價值與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并逐步走向和諧、健康、宜居與可持續發展。
文章來源:城市規劃 本文撰稿:陽建強
上一篇:又一國家級新區公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 下一篇:新時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探索——以洛陽為例 |